6ES7221-1EF22-0XA0功能介绍
SIWAREX WP231自动标定(理论标定 )
SIWAREX 称重模块进行砝码或实物标定时,要求砝码或者实物重量大于传感器量程总和的5%,对于一些量程几百吨的传感器,现场可能不具备砝码或实物标定的条件,此时可以采用理论标定。
理论标定是基于传感器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传感器量程和特征值),其原理如下:
SIWAREX WP231给称重传感器的供电电压为4.85V,假设传感器量程为200t,特征值为2mV/V,那么当传感器受到200t的力时,输出信号为9.7mV (=4.85V*2mV/V)。称重模块根据当前检测到的mV信号确定当前重量,该重量包含秤体自重、称量的物料的重量、安装应力及震动等原因引入的额外重力,因此理论标定的精度与传感器安装密切相关。 下面介绍WP231理论标定的具体步骤:
首先,将称重传感器正确安装到秤下面,并保持秤台或者容器为空;
然后,在DR10中输入传感器相关信息
No. of mechanical support points:传感器数量
Average characteristic value (mV/V):传感器特征值(灵敏度),在传感器铭牌或者样本技术参数中可以查到该参数;
Nominal load of one single load cell:每个称重传感器的额定量程
参数输入完毕后,鼠标点击上图的Load cells parameter (DR 10),鼠标右键选择Send,将上述参数设置发送到称重模块中。
后,执行Automatic Calibration (82)
1、U/f=C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方式
其特点是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低,转矩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使输出zui大转矩减小。另外,其机械特性终究没有直流电动机硬,动态转矩能力和静态调速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且系统性能不高、控制曲线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转矩响应慢、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稳定性变差等。因此人们又研究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2、电压空间矢量(SVPWM)控制方式
它是以三相波形整体生成效果为前提,以逼近电机气隙的理想圆形旋转磁场轨迹为目的,一次生成三相调制波形,以内切多边形逼近圆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经实践使用后又有所改进,即引入频率补偿,能消除速度控制的误差;通过反馈估算磁链幅值,消除低速时定子电阻的影响;将输出电压、电流闭环,以提高动态的精度和稳定度。但控制电路环节较多,且没有引入转矩的调节,所以系统性能没有得到*。
3、矢量控制(VC)方式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转子磁链难以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动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在等效直流电动机控制过程中所用矢量旋转变换较复杂,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分析的结果。
4、直接转矩控制(DTC)方式
1985年,德国鲁尔大学的DePenbrock教授*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变频技术。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矢量控制的不足,并以新颖的控制思想、简洁明了的系统结构、优良的动静态性能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在电力机车牵引的大功率交流传动上。
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控制电动机的磁链和转矩。它不需要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因而省去了矢量旋转变换中的许多复杂计算;它不需要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也不需要为解耦而简化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5、矩阵式交—交控制方式
VVVF变频、矢量控制变频、直接转矩控制变频都是交—直—交变频中的一种。其共同缺点是输入功率因数低,谐波电流大,直流电路需要大的储能电容,再生能量又不能反馈回电网,即不能进行四象限运行。为此,矩阵式交—交变频应运而生。由于矩阵式交—交变频省去了中间直流环节,从而省去了体积大、价格贵的电解电容。它能实现功率因数为l,输入电流为正弦且能四象限运行,系统的功率密度大。该技术目前虽尚未成熟,但仍吸引着众多的学者深入研究。其实质不是间接的控制电流、磁链等量,而是把转矩直接作为被控制量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 控制定子磁链引入定子磁链观测器,实现无速度传感器方式; 自动识别(ID)依靠**的电机数学模型,对电机参数自动识别; 算出实际值对应定子阻抗、互感、磁饱和因素、惯量等算出实际的转矩、定子磁链、转子速度进行实时控制; 实现Band—Band控制按磁链和转矩的Band—Band控制产生PWM信号,对逆变器开关状态进行控制。
矩阵式交—交变频具有快速的转矩响应(<2ms),很高的速度精度(±2%,无PG反馈),高转矩精度(<+3%);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起动转矩及高转矩精度,尤其在低速时(包括0速度时),可输出150%~200%转矩
西门子PLC模块6ES7511-1UK01-0AB0参数详细
西门子变频器SINAMICS G120在出现故障或报警时,会产生故障报警信息,下面对这些报警信息和原因做一个说明:
1. 故障报警A0700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00的原因是来自PROFIBUS主站的参数或者组态设置无效,解决方法为检查并正确进行PROFIBUS组态;
2. 故障报警A0702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02的原因是与PROFIBUS的连接中断,解决方法为检查接头,电缆和PROFIBUS主站;
3. 故障报警A0703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03的原因是从PROFIBUS主站接受不到设定值或者设定值无效,解决方法为PROFIBUS主站的设定值,并将西门子PLC的CPU设置到运行状态;
4. 故障报警A0704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04的原因是至少有一个中间节点传输失败或者没有被激,解决方法为中间节点的传输;
5. 故障报警A0704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04的原因是至少有一个中间节点传输失败或者没有被活,解决方法为中间节点的传输;
6. 故障报警A0710西门子变频器G120的故障报警A0710的原因是变频器检测到PROFIBUS通讯链接故障,解决方法为控制单元的通讯接口可能损坏,建议更换。
可扩展的开放式 SCADA 系统可实现zui高工厂透明度和生产率效率:作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SIMATIC WinCC 将高效工程组态与高性能归档和zui高数据安全性相结合。通过集成的诊断功能和灵活生产分析,用户可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并能缩短工厂停产时间。SIMATIC WinCC 是用于高效运行管理和智能生产分析的基本系统,可作为决定采何种优化措施时的可靠基础,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较高生产率。可扩展性:通过 SIMATIC WinCC,可以实现所有工业和技术领域内的工厂,并可借助于各种选件或附加装置,在能方面或面向特定领域进行扩展和升级改造。用户可利用冗余设计来提高可用性,或者决定对工厂信息进行集中归档和分析。SIMATIC WinCC 可提供各种固定和移动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创新:通过创新技术,用户可随时掌握所有重要信息。通过这种方式,SIMATIC WinCC 简化了工厂的直观操作与监控,即使位于远程位置。随时随地了解移动式 SCADA 解决方案(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硬件)。多点触控手势操作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开启了现代操作方式的大门。开放性::支持各种标准和系统内部脚本和编程接口,可方便地满足各种特殊要求.SIMATIC WinCC 支持跨供应商通信,以便集成现有硬件并能够集成到 IT 环境中。WinCC 专家遍及世界各地,作为胜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些经过认证和集中审核的合作伙伴可随时为用户实现具体 SCADA 项目,无论在具有冗余配置的多样化客户机/服务器架构中,还是在采用能源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中,都能够顺利完成。SIMATIC WinCC 在设计上独立于任何具体技术或工业领域,其具有模块化的结构,易于扩展。在范围内,它不仅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单用户应用中被采用,而且还应用于包含冗余服务器或基于 Web 的客户端访问的复杂多用户解决方案。众多领域内的参考案例证明了其多功能性与性能。
基于 PC 的操作员控制和监视系统可用于对所有部门内的过程、生产流、机器设备进行可视化和操作 — 从简单的单用户站,一直到具有冗余服务器的分布式多用户系统和带有 Web 客户的跨位置解决方案。 WinCC 是公司范围内用于信息垂直集成的信息枢纽。基本系统组态包括可满足信号事件显示、消息及测量值存档、输入所有过程数据和组态数据、用户管理和显示等工业要求的各种功能。WinCC 基本软件是众多不同应用程序的核心。 基于开放式编程接口,已开发出若干 WinCC 选件(由 Siemens A&D 开发)和 WinCC 附加件(由 Siemens 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开发)。当前版本:SIMATIC WinCC V6.0 SP3:运行于 Windows XP Professional/Windows 2003 和 Windows 2000 两者。SIMATIC WinCC V5.1 SP2:运行环境 Windows NT4.0/2000V6.0 的新特性:基本系统中的 Historian 概念可显著提高归档性能,提供了集成的*归档和可选的分析功能;基于 MicrSQLServer2000WinCCGraphicsDesigner 通过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VBA) 实现的定制扩展能力通过 Visual Basic scripting (VBscript) 进行简便、开放而坚固的运行脚本编写通过增加服务器数目 (12) 和客户机数目 (32) 并同时将功能扩展,并由于选择使用一台集中归档服务器,集成的扩展能力得以提高 以 WinCC 客户机作为可访问所有低级 WinCC 服务器的 Web 服务器,可获得扩展的 Web 功能WebNavigator 客户机转变为 WinCC 客户机等其它功能性改变由于更高的灵活性、更高的开放性以及更加简单的操作,报告和记录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可在 Windows XP 系统中运行(单用户站和客户机)新选项:mailto:WinCC/Dat@Monitor(在办公室 PC 上显示和分析当前过程状态和历史数据)WinCC/Connectivity Pack(通过 WinCC OLE-DB 对 OPC 报警、事件和历史数据的访问,及数据库的访问)WinCC/IndustrialDataBridge(外部数据库连接)FDA 选项: WinCC/Audit 和 SIMATIC Logon Services
完整的一条指令,应该包含指令符+操纵数(当然不包括那些单指令,比如NOT等)。其中的操纵数是指令要执行的目标,也就是指令要进行操纵的地址。 我们知道,在plc中划有各种用途的存储区,比如物理输进输出区P、映像输进区I、映像输出区Q、位存储区M、定时器T、计数器C、数据区DB和L等,同时我们还知道,每个区域可以用位(BIT)、字节(BYTE)、字(WORD)、双字(DWORD)来衡量,或者说来指定确切的大小。当然定时器T、计数器C不存在这种衡量体制,它们仅用位来衡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要描述一个地址,至少应该包含两个要素: 1、存储的区域 2、这个区域中具体的位置 比如:A Q2.0 其中的A是指令符,Q2.0是A的操纵数,也就是地址。这个地址由两部分组成: Q:指的是映像输出区 2.0:就是这个映像输出区第二个字节的第0位。 由此,我们得出, 一个确切的地址组成应该是: 〖存储区符〗〖存储区尺寸符〗〖尺寸数值〗.〖位数值〗,例如:DBX200.0。 DB X 200 . 0 其中,我们又把〖存储区符〗〖存储区尺寸符〗这两个部分合称为:地址标识符。这样,一个确切的地址组成,又可以写成: 地址标识符 + 确切的数值单元 【间接寻址的概念】 寻址,就是指定指令要进行操纵的地址。给定指令操纵的地址方法,就是寻址方法。 在谈间接寻址之前,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直接寻址。所谓直接寻址,简单的说,就是直接给出指令的确切操纵数,象上面所说的,A Q2.0,就是直接寻址,对于A这个指令来说,Q2.0就是它要进行操纵的地址。 这样看来,间接寻址就是间接的给出指令的确切操纵数。对,就是这个概念。 比如:A Q[MD100] ,A T[DBW100]。程序语句中用方刮号 [ ] 标明的内容,间接的指明了指令要进行的地址,这两个语句中的MD100和DBW100称为指针Pointer,它指向它们其中包含的数值,才是指令真正要执行的地址区域的确切位置。间接由此得名。 西门子的间接寻址方式计有两大类型:存储器间接寻址和寄存器间接寻址。 【存储器间接寻址】 存储器间接寻址的地址给定格式是:地址标识符+指针。指针所指示存储单元中所包含的数值,就是地址的确切数值单元。 存储器间接寻址具有两个指针格式:单字和双字。 单字指针是一个16bit的结构,从0-15bit,指示一个从0-65535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被寻址的存储区域的编号。 双字指针是一个32bit的结构,从0-2bit,共三位,按照8进制指示被寻址的位编号,也就是0-7;而从3-18bit,共16位,指示一个从0-65535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被寻址的字节编号 指针可以存放在M、DI、DB和L区域中,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些区域的内容来做指针。 单字指针和双字指针在使用上有很大区别。下面举例说明: L DW#16#35 //将32位16进制数35存进ACC1 T MD2 //这个值再存进MD2,这是个32位的位存储区域 L +10 //将16位整数10存进ACC1,32位16进制数35自动移动到ACC2 T MW100 //这个值再存进MW100,这是个16位的位存储区域 OPN DBW[MW100] //打开DBW10。这里的[MW100]就是个单字指针,存放指针的区域是M区, MW100中的值10,就是指针间接指定的地址,它是个16位的值! -------- L L#+10 //以32位形式,把10放进ACC1,此时,ACC2中的内容为:16位整数10 T MD104 //这个值再存进MD104,这是个32位的位存储区域 A I[MD104] //对I1.2进行与逻辑操纵! =DIX[MD2] //赋值背景数据位DIX6.5! A DB[MW100].DBX[MD2] //读进DB10.DBX6.5数据位状态 =Q[MD2] //赋值给Q6.5 A DB[MW100].DBX[MD2] //读进DB10.DBX6.5数据位状态 =Q[MW100] //错误!!没有Q10这个元件 从上面系列举例我们至少看出来一点: 单字指针只应用在地址标识符是非位的情况下。的确,单字指针前面描述过,它确定的数值是0-65535,而对于byte.bit这种具体位结构来说,只能用双字指针。这是它们的个区别,单字指针的另外一个限制就是,它只能对T、C、DB、FC和FB进行寻址,通俗地说,单字指针只可以用来指代这些存储区域的编号。 相对于单字指针,双字指针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它不仅可以对位地址进行寻址,还可以对BYTE、WORD、DWORD寻址,并且没有区域的限制。不过,有得必有失,在对非位的区域进行寻址时,必须确保其0-2bit为全0! 总结一下: 单字指针的存储器间接寻址只能用在地址标识符是非位的场合;双字指针由于有位格式存在,所以对地址标识符没有限制。也正是由于双字指针是一个具有位的指针,因此,当对字节、字或者双字存储区地址进行寻址时,必须确保双字指针的内容是8或者8的倍数。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例子中的A I[MD104] 为什么后是对I1.2进行与逻辑操纵。 通过L L#+10 ,我们知道存放在MD104中的值应该是: MD104: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 当作为双字指针时,就应该按照3-18bit指定byte,0-2bit指定bit来确定指令要操纵的地址,因此: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 = 1.2 【地址寄存器间接寻址】 在先前所说的存储器间接寻址中,间接指针用M、DB、DI和L直接指定,就是说,指针指向的存储区内容就是指令要执行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但在寄存器间接寻址中,指令要执行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并非寄存器指向的存储区内容,也就是说,寄存器本身也是间接的指向真正的地址数值单元。从寄存器到得出真正的地址数值单元,西门子提供了两种途径: 1、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 2、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 地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的一般格式是: 〖地址标识符〗〖寄存器,P#byte.bit〗,比如:DIX[AR1,P#1.5] 或 M[AR1,P#0.0] 。 〖寄存器,P#byte.bit〗统称为:寄存器寻址指针,而〖地址标识符〗在上帖中谈过,它包含〖存储区符〗+〖存储区尺寸符〗。但在这里,情况有所变化。比较一下刚才的例子: DIX [AR1,P#1.5] X [AR1,P#1.5] DIX可以以为是我们通常定义的地址标识符,DI是背景数据块存储区域,X是这个存储区域的尺寸符,指的是背景数据块中的位。但下面一个示例中的M呢?X只是指定了存储区域的尺寸符,那么存储区域符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AR1中! DIX [AR1,P#1.5] 这个例子,要寻址的地址区域事先已经确定,AR1可以改变的只是这个区域内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所以我们称之为: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相应的,这里的[AR1,P#1.5] 就叫做区域内寻址指针。 X [AR1,P#1.5] 这个例子,要寻址的地址区域和确切的地址数值单元,都未事先确定,只是确定了存储大小,这就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间的不同地址数值单元以给定的区域大小进行寻址,所以称之为: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相应的,这里的[AR1,P#1.5] 就叫做区域间寻址指针。 既然有着区域内和区域间寻址之分,那么,同样的AR1中,就存有不同的内容,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AR的格式】 地址寄存器是专门用于寻址的一个特殊指针区域,西门子的地址寄存器共有两个:AR1和AR2,每个32位。 当使用在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中时,我们知道这时的AR中的内容只是指明数值单元,因此,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时,寄存器中的内容等同于上帖中提及的存储器间接寻址中的双字指针,也就是: 其0-2bit,指定bit位,3-18bit指定byte字节。其第31bit固定为0。 AR: 0000 0000 0000 0BBB BBBB BBBB BBBB BXXX 这样规定,就意味着AR的取值只能是:0.0 ——65535.7 例如:当AR=D4(hex)=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0100(b),实际上就是即是26.4。 而在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中,由于要寻址的区域也要在AR中指定,显然这时的AR中内容肯定于寄存器区域内间接寻址时,对AR内容的要求,或者说规定不同。 AR: 1000 0YYY 0000 0BBB BBBB BBBB BBBB BXXX 比较一下两种格式的不同,我们发现,这里的第31bit被固定为1,同时,第24、25、26位有了可以取值的范围。聪明的你,肯定可以联想到,这是用于指定存储区域的。对,bit24-26的取值确定了要寻址的区域,它的取值是这样定义的: 区域标识符 26、25、24位 P(外部输进输出) 000 I(输进映像区) 001 Q(输出映像区) 010 M(位存储区) 011 DB(数据块) 100 DI(背景数据块) 101 L(暂存数据区,也叫局域数据) 111 假如我们把这样的AR内容,用HEX表示的话,那么就有: 当是对P区域寻址时,AR=800xxxxx 当是对I区域寻址时,AR=810xxxxx 当是对Q区域寻址时,AR=820xxxxx 当是对M区域寻址时,AR=830xxxxx 当是对DB区域寻址时,AR=840xxxxx 当是对DI区域寻址时,AR=850xxxxx 当是对L区域寻址时,AR=870xxxxx 经过列举,我们有了初步的结论:假如AR中的内容是8开头,那么就一定是区域间寻址;假如要在DB区中进行寻址,只需在8后面跟上一个40。84000000-840FFFFF指明了要寻址的范围是: DB区的0.0——65535.7。 例如:当AR=840000D4(hex)=1000 01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0100(b),实际上就是即是DBX26.4。 我们看到,在寄存器寻址指针 [AR1/2,P#byte.bit] 这种结构中,P#byte.bit又是什么呢? 【P#指针】 P#中的P是Pointer,是个32位的直接指针。所谓的直接,是指P#中的#后面所跟的数值或者存储单元,是P直接给定的。这样P#XXX这种指针,就可以被用来在指令寻址中,作为一个“常数”来对待,这个“常数”可以包含或不包含存储区域。例如: ● L P#Q1.0 //把Q1.0这个指针存进ACC1,此时ACC1的内容=82000008(hex)=Q1.0 ★ L P#1.0 //把1.0这个指针存进ACC1,此时ACC1的内容=00000008(hex)=1.0 ● L P#MB100 //错误!必须按照byte.bit结构给定指针。 ● L P#M100.0 //把M100.0这个指针存进ACC1,此时ACC1的内容=83000320(hex)=M100.0 ● L P#DB100.DBX26.4 //错误!DBX已经提供了存储区域,不能重复指定。 ● L P#DBX26.4 //把DBX26.4这个指针存进ACC1,此时ACC1的内容=840000D4(hex)=DBX26.4 我们发现,当对P#只是指定数值时,累加器中的值和区域内寻址指针规定的格式相同(也和存储器间接寻址双字指针格式相同);而当对P#指定带有存储区域时,累加器中的内容和区域间寻址指针内容完全相同。事实上,把什么样的值传给AR,就决定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寄存器间接寻址。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正是利用P#的这种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指定P#指针,然后,再传递给AR,以确定的寻址方式。 在寄存器寻址中,P#XXX作为寄存器AR指针的偏移量,用来和AR指针进行相加运算,运算的结果,才是指令真正要操纵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寻址,地址所在的存储区域都有了指定,因此,这里的P#XXX只能指定纯粹的数值,如上面例子中的★。 【指针偏移运算法则】 在寄存器寻址指针 [AR1/2,P#byte.bit] 这种结构中,P#byte.bit如何参与运算,得出的地址呢? 运算的法则是:AR1和P#中的数值,按照BYTE位和BIT位分类相加。BIT位相加按八进制规则运算,而BYTE位相加,则按照十进制规则运算 #p#分页标题#e# 例如:寄存器寻址指针是:[AR1,P#2.6],我们分AR1=26.4和DBX26.4两种情况来分析。 当AR1即是26.4, AR1:26.2 + P#: 2.6 = 29.7 这是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当AR1即是DBX26.4, AR1:DBX26.2 + P#: 2.6 = DBX29.7 这是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AR的地址数据赋值】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要正确运用寄存器寻址,重要的是对寄存器AR的赋值。同样,区分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寻址,也是看AR中的赋值。 对AR的赋值通常有下面的几个方法: 1、直接赋值法 例如: L DW#16#83000320 LAR1 可以用16进制、整数或者二进制直接给值,但必须确保是32位数据。经过赋值的AR1中既存储了地址数值,也指定了存储区域,因此这时的寄存器寻址方式肯定是区域间寻址。 2、间接赋值法 例如: L [MD100] LAR1 可以用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给定AR1内容。具体内容存储在MD100中。 3、指针赋值法 例如: LAR1 P#26.2 使用P#这个32位“常数”指针赋值AR。 无论使用哪种赋值方式,由于AR存储的数据格式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都要在赋值前,确认所赋的值是否符合寻址规范。 使用间接寻址的主要目的,是使指令的执行结果有动态的变化,简化程序是目的,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寻址方式是必须的,比如对某存储区域数据遍历。此外,间接寻址,还可以使程序更具柔性,换句话说,可以标准化。 下面通过实例应用来分析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寻址方式: 【存储器间接寻址应用实例】 我们先看一段示例程序: L 100 T MW 100 // 将16位整数100传进MW100 L DW#16#8 // 加载双字16进制数8,当把它用作双字指针时,按照BYTE.BIT结构, 结果演变过程就是:8H=1000B=1.0 T MD 2 // MD2=8H OPN DB [MW 100] // OPN DB100 L DBW [MD 2] // L DB100.DBW1 T MW[MD2] // T MW1 A DBX [MD 2] // A DBX1.0 = M [MD 2] // =M1.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中心思想实在就是:将DB100.DBW1中的内容传送到MW1中。这里我们使用了存储器间接寻址的两个指针——单字指针MW100用于指定DB块的编号,双字指针MD2用于指定DBW和MW存储区字地址。 对于坛友提出的 DB[MW100].DBW[MD2] 这样的寻址是错误的提法,这里做个解释: DB[MW100].DBW[MD2] 这样的寻址结构就寻址原理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从SIEMENS程序执行机理来看,是非法的。在实际程序中,对于这样的寻址,程序语句应该写成: OPN DBW[WM100], L DBW[MD2]-------------------------------------------------------- 事实上,从这个例子的中心思想来看,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复杂。但为什么要用间接寻址呢? 要澄清使用间接寻址的上风,就让我们从比较中,找答案吧。 例子告诉我们,它执行的是把DB的某个具体字的数据传送到位存储区某个具体字中。这是针对数据块100的1数据字传送到位存储区第1字中的具体操纵。假如我们现在需要对同样的数据块的多个字(连续或者不连续)进行传送呢?直接的方法,就是一句一句的写这样的具体操纵。有多少个字的传送,就写多少这样的语句。毫无疑问,即使不知道间接寻址的道理,也应该明白,这样的编程方法是不公道的。而假如使用间接寻址的方法,语句就简单多了。 【示例程序的结构分析】 我将示例程序从结构上做个区分,重新输进如下: =========================== 输进1:指定数据块编号的变量 || L 100 || T MW 100 ===========================输进2:指定字地址的变量 || L DW#16#8 || T MD 2 ===========================操纵主体程序 OPN DB [MW 100] L DBW [MD 2] T MW[MD2] 显然,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主体程序(红色部分)进行简单而重复的复写,而只需改变MW100和MD2的赋值(绿色部分),就可以完成应用要求。 结论:通过对间接寻址指针内容的修改,就完成了主体程序执行的结果变更,这种修改是可以是动态的和静态的。 正是由于对真正的目标程序(主体程序)不做任何变动,而寻址指针是这个程序中唯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以为,寻址指针是主体程序的进口参数,就比如功能块的输进参数。因而可使得程序标准化,具有移植性、通用性。 那么又如何动态改写指针的赋值呢?不会是另一种简单而重复的复写吧。 让我们以一个具体应用,来完善这段示例程序吧: 将DB10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 在设计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数据对象尺寸的划分规则】 数据对象的尺寸分为:位(BOOL)、字节(BYTE)、字(WORD)、双字(DWORD)。这似乎是个简单的概念,但假如,MW10=MB10+MB11,那么是不是说,MW11=MB12+MB13?假如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建议你继续看下往,不要跳过,由于这里的疏忽,会导致的程序的错误。 按位和字节来划分数据对象大小时,是以数据对象的bit来偏移。这句话就是说,0bit后就是1bit,1bit后肯定是2bit,以此类推直到7bit,完成一个字节大小的指定,再有一个bit的偏移,就进进下一个字节的0bit。 而按字和双字来划分数据对象大小时,是以数据对象的BYTE来偏移!这就是说,MW10=MB10+MB11,并不是说,MW11=MB12+MB13,正确的是MW11=MB11+MB12,然后才是MW12=MB12+MB13! 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假如你在程序中使用了MW10,那么,就不能对MW11进行任何的操纵,由于,MB11是MW10和MW11的交集。 也就是说,对于“将DB10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这个具体任务而言,我们只需要对DBW1、DBW3、DBW5、DBW7、DBW9、DBW11这6个字进行6次传送操纵即可。这就是单独分出一节,说明数据对象尺寸划分规则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的目的所在。 【循环的结构】 要“将DB10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我们需要将指针内容按照顺序逐一指向相应的数据字,这种对指针内容的动态修改,实在就是遍历。对于遍历,简单的莫过于循环。 一个循环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初始循环指针 2、循环指针自加减 2、继续或者退出循环体的条件判定 被循环的程序主体必须位于初始循环指针之后,和循环指针自加减之前。 比如: 初始循环指针:X=0 循环开始点M 被循环的程序主体:------- 循环指针自加减:X+1=X 循环条件判定:X≤10 ,False:GO TO M;True:GO TO N 循环退出点N 假如把X作为间接寻址指针的内容,对循环指针的操纵,就即是对寻址指针内容的动态而循环的修改了。 【将DB10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 L L#1 //初始化循环指针。这里循环指针就是我们要修改的寻址指针 T MD 102 M2: L MD 102 T #COUNTER_D OPN DB100 L DBW [MD 102] T MW [MD 102] L #COUNTER_D L L#2 // +2,是由于数据字的偏移基准是字节。 +D T MD 102 //自加减循环指针,这是动态修改了寻址指针的关键 L L#11 //循环次数=n-1。n=6。这是由于,进进循环是无条件的, 但已事实上执行了一次操纵。 <=D JC M2 有关于T MD102 ,L L#11, <=D的具体分析,请按照前面的内容推导。 【将DB1-1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 这里增加了对DB数据块的寻址,使用单字指针MW100存储寻址地址,同样使用了循环,嵌套在数据字传送循环外,这样,要完成“将DB1-10中的1-11数据字,传送到MW1-11中”这个任务 ,共需要M1循环10次 × M2循环6次 =60次。 L 1 T MW 100 L L#1 T MD 102 M1: L MW 100 T #COUNTER_W M2: 对数据字循环传送程序,同上例 L #COUNTER_W L 1 //这里不是数据字的偏移,只是编号的简单递增,因此+1 +I T MW 100 L 9 //循环次数=n-1,n=10 <=I JC M1 通过示例分析,程序是让寻址指针在对要操纵的数据对象范围内进行遍历来编程,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看到,这种对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的遍历是基于字节和字的,如何对位进行遍历呢? 这就是下一个帖子要分析的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实例的内容了。 L [MD100] LAR1 与 L MD100 LAR1 有什么区别? 当将MD100以这种 [MD100] 形式表示时,你既要在对MD100赋值时考虑到所赋的值是否符合存储器间接寻址双字指针的规范,又要在使用这个寻址格式作为语句一部分时,是否符合语法的规范。 在你给出个例程的句:L [MD100]上,我们看出它犯了后一个错误。 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是作为指定的存储区域的确切数值单元来运用的。也就是说,指针不包含区域标识,它只是指明了一个数值。因此,要在 [MD100]前加上区域标识如: M、DB、I、Q、L等,还要加上存储区尺寸大小如:X、B、W、D等。在加存储区域和大小标识时,要考虑累加器加载指令L不能对位地址操纵,因此,只能指定非位的地址。 为了对比下面的寄存器寻址方式,我们这里,修改为:L MD[MD100]。并假定MD100=8Hex,同时我们也假定MD1=85000018Hex。 当把MD100这个双字作为一个双字指针运用时,其存储值的0-18bit将会按照双字指针的结构Byte.bit来重新“翻译”,“翻译”的结果才是指针指向的地址,因而MD100中的8Hex=1000B=1.0,所以下面的语句: L MD[MD100] LAR1 经过“翻译”就是: L MD1 LAR1 前面我们已经假定了MD1=85000018,同样道理,MD1作为指针使用时,对0-18bit应该经过Byte.bit结构的“翻译”,由于是传送给AR地址寄存器,还要对24-31bit进行区域寻址“翻译”。这样,我们得出LAR1中的值=DIX3.0。就是说,我们在地址寄存器AR1中存储了一个指针,它指向DIX3.0。 ----------------------------- L MD100 LAR1 这段语句,是直接把MD100的值传送给AR,当然也要经过“翻译”,结果AR1=1.0。就是说,我们在地址寄存器AR1中存储了一个指针,它指向1.0,这是由MD100直接赋值的。 似乎,两段语句,只是赋值给AR1的结果不同而已,实在不然。我们事先假定的值是考虑到对比的关系,特地指定的。假如MD100=CHex的呢? 对于前一段,由于CHex=1100,其0-3bit为非0,程序将立即出错,无法执行。(由于没有MD1.4这种地址!!) 后一段AR1的值经过翻译以后,即是1.4,程序能正常执行。 |